Home 高效成長職場進擊 履歷檢診:給轉職求職者的 2 點建議

履歷檢診:給轉職求職者的 2 點建議

by Wifi

昨天以 TYCIA 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 夥伴的身分,參與數位職涯博覽會,協助履歷健診,健檢一個下午講到喉嚨痛。沒有超級豐富的職場經驗,不過在思考自己職涯的重大抉擇時,讓我深度的思考職涯發展,現在身兼招募,看了幾份履歷,稱不上多懂職涯,但在自由工作、求職、招募用人,不同身分的切換,有些小小心得想分享。

進重點

說結論:履歷只是最終的包裝,轉職求職能否成功,回歸本質問題是「實力」與「目標」是否相當。

    

多數人的問題,不是履歷寫糟了,反而我看到的履歷都寫的很棒,數據呈現成果、條列式說重點,已經是人人都會的基本功。

但問到這份履歷想投什麼工作時,有些求職者想要的職位要求,跟過往累積的能力,還有段不小的距離,越級打怪導致在投出履歷後,感受滿滿的挫敗感。

可這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,只是當下還不清楚自己現有的道具、裝備、等級,不確定下一階段往哪裡發展能逐步升等。

所以健檢時我的建議,不會關注在履歷要如何包裝的更完美,而是引導對方想想。

「你的理想職缺到底需要怎樣的能力,這些能力都是哪些經歷所累積,回頭看自己的經歷,自己真的具備了嗎?」

了解職缺需求

認真說來,回顧我自己的轉職經驗,我認為多數人要求職時,都是程度不同的「跨新」。

畢竟求職分三種,一種是新鮮人找工作,第二種是對舊工作感到疲乏或懷疑,第三種是想累積不同的技能和經驗,而誕生的行為。

只是有些人是跨產業,有些人是跨職能,有些人兩個都跨,但不管是哪一種,因為都是新的環境跟挑戰,都需要蒐集更多該職缺的情報,才能客觀的評估自身與這個職缺之間的距離。

   

蒐集職缺情報

蒐集職缺情報的方法很多,可以看相關書籍、文章,追蹤相關的 KOL ,但想知道職場實務面的狀況、黑暗面,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,結交該職缺的朋友,跟他喝酒吃飯,聽他聊聊他的工作。

找不到該產業的朋友,也可以從參加相關活動或實體課程開始,有心總是可以做到的!

   

探索職缺的角度

  • 產業:如果是跨領域轉職,可以特別去了解該產業的工作狀況,常態會發生的事情。

  

  • 同職稱不同資歷:同樣職稱叫 PM,但專案型跟產品型的工作內容就有很大落差,而新手產品經歷跟資深產品經歷,擁有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。每一項專業都是從入門到精通,了解不同資歷需要具備的能力,避免自己誤判。

  

  • 同產業不同身分:同樣做行銷,在品牌端做行銷跟在廣代公司行銷,面臨的工作生態跟工作內容,也是完全不同的。 在不同的工作要求,會淬鍊出不同的技能點,對於長期在品牌端的行銷人,很多廣告操作都是外包給其他廠商,想轉職廣代可能會缺乏操作經驗。 相反的,因為經常需要分配預算外包,品牌端行銷人可能會比廣代行銷人,更具備預算分配的能力。

  

了解職缺的角度可以非常細緻,我自己在了解 PM 這項職缺的心得是,蒐集越多案例越好,因為同個職稱在不同公司,工作內容會不太一樣,各種可能都有,知道越多越能幫自己做足準備。

累積實際經驗

另一個在履歷健診中,深刻有感的體會。

跨領域轉職時「履歷只是一個成果,成敗關鍵不再寫好履歷,而在你花多少時間跟苦心,為轉職準備、累積了什麼?」

   

跨領域轉職,除了上面提到的須了解職缺需求,剩下的就是該如何充實自己了。

有些人會在履歷中提到,他上線上課程、看書,這些都是基本功,但距離實務這頂多是到達了解認識的程度,或是學習這份工作中,會需要的某項技能。

   

當天健診完,夥伴們一致認同,最熱門轉職領域是 UIUX,但很多人卻沒有相關作品。

剛好最近我所屬的公司也開了 UIUX 缺,有些人光是作品集一打開就有 10 多個完整的作品,從流程、wireframe、成品一應具全。

所以在健診的時候,我強烈但溫柔的建議,跨領域轉職的求職者們,試想下你的競爭者段數這麼高,履歷上寫著上課自學都太單薄,應該想盡辦法多做一點 Side project ,來證明自己做得到吧。

然後下一個疑問是,我要怎麼做 Side project ?

OK 我們旁邊攤位是商業思維學院,推坑各種實戰營課程,還有專業老師給回饋,結案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