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Hi~我是 WIFI ,平常是一位數位行銷自由工作者,晚上變身成,為自己寫字的創作者。
如果你之前,在學院社團中看過我的文章,大多是寫跟創作相關的硬內容,這篇文章會不同於之前的,以創作歷程的心得整理為主。
內容包含這半年,我創作過程中的心態轉變,學習輸入輸出的方式轉變,是如何提升我的創作品質。
💡重要資訊
之後會持續寫跟創作相關的文章,每周至少一更,現在填寫表單後,我會直接寄給你
或把我的部落格加到書籤,定期來逛逛~
也可以追蹤 IG ,努力將更多創作資訊,轉成圖像形式中~
雖然說是分享半年內的成長,但我認為就跟許多學習成就一樣,肉眼可見的爆發性成長,可能只在短短半年、三個月、甚至是一支影片、一篇文章之間,但前面總是有很漫長的耕耘:
- 從高中開始習慣寫日記,以寫作記錄心情 AKA 無病呻吟
- 大學持續用日記,記錄生活心情
- 2017年,看到 Medium 上大神分享,也創了一個,開始在網路上發佈文章,以生活觀察紀錄為主,AKA 不改無病呻吟,當時沒特定主題,只斷斷續續更新到 2019年
- 2019 年觀察身邊朋友,無心寫下的一篇文,讓我在同年離職後,接到一個線上雜誌的兼職工作,讓寫作這件事,在我心中的地位更直觀重要
- 2019 年 10 月,我又覺得做個 Podcast,自言自語很快樂,想說順便也弄個自己的 WordPress 好了,結果光是架站就把我搞瘋,創作也沒什麼進展,後來因為覺得自己太廢就關掉了
- 2021 年重啟現在的部落格,這次架站沒搞瘋我,也在更認識自己後,找到創作的方向
分享以上這段,除了自己憶當年之外,是想傳達一件事。
關於創作的初衷,我們所想的常是它能帶來的影響力,嚮往的是影響力帶來的美好果實,也非常坦白的說,小時候(?)
我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「覺得寫文章有人看很酷耶」、「好像可以玩看看」、「我也想成為像XX的人」。
到底怎麼從上面那段,隨興沒目標,斷斷續續的創作中,還曾經被 Gipi 大大批為「正想看看有什麼觀點,就沒有了」,到現在慢慢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。
整篇文我會以 3 個面向作為切入,包含:「創作的心態面」、「輸入面」、「輸出面」,這篇文沒什麼高大上的寫作技巧,但紀錄的是改變創作的關鍵行動,將這陣子在創作上的想法做復盤,我想在創作過程大家需要的,不只是方法,如果能知道”原本不是只有我醬阿!”、”卡關可以這樣突破歐”,創作上的辛苦跟孤獨感,也能稍微感到安慰吧(?)

創作心態面改變
創作的心態跟創作品質有關嗎?跟文筆好壞無關嗎?
我也沒想過,原來我無法創作下去的障礙,大多來自於心態問題。
用爬山來比喻寫作,你會更快了解我想說的。
如果寫作就是爬山,文筆就像是你用什麼方式上山,你可以穩穩的走,你也可以很花俏的旋轉上山,但創作的心態面,關乎的是,你想爬這座山嗎?如果沒有非爬不可的動力,至於要用什麼上山方式,根本不重要。

在找到自己「爬山」的動力後,我對於創作的想法總結一句話是:
讓創作成為,你人生目標的必經過程
讓創作成為,你人生目標的必經過程,這句話,隱含我的兩個體會,分別是「找到人生目標對創作的重要性」以及把 「 創作當學習 」 。
找到人生目標

想持之以恆的輸出創作,我發現首要的關鍵不是創作能力進步, 如同上面所說的爬山比喻 ,要回到最根本的思考,為什麼要創作?
更深入的問題你可以問,透過創作帶來的收穫,跟人生目標有明確關聯嗎?
當人生目標跟創作能結合時,也就是透過創作,可以讓自己離目標更近一點,創作的動力自然就會越大,創作的必須性也越不可忽視。
我的心路歷程
我漸漸找到目標的心路,是從 2020 年開始,成為數位行銷自由工作者後,沒有公司框架影響個人發展,但伴隨的壓力是,總是憂慮自己是否只是打工仔,能否一直往理想的方向發展,會不會現在的決定錯了,讓未來自己競爭力不足,讓我常常得花時間(不得已)跟自己對話,審視每一份時間分配的價值。
過程中,一直在想,我要成為怎樣的人?我的工具箱裡要有哪些武器,才能讓我快樂又能生存?
但這種高難度的人生大問,不會馬上蹦在眼前,好在今年商業思維學院的做生命的 CEO 課程,加上前面說的外在生存壓力,讓我有各種,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題,憑著外力加上向內尋找,讓我更聚焦人生目標。
目前得出的答案是,把工作、興趣跟創作的重心,都擺在內容行銷、文字創作上。
聚焦之後對我而言的好處是,做A就是幫助B和C,每一份努力都很值得。
也就從我釐清目標後,輸入學習變得更有方向與動力,開始大量的閱讀創作相關的書籍,以及學習別人的輸出方式。
關於找到目標,你可以這樣做
創作是很深也很長的自我對話,不論你想分享什麼,就算做資訊分享,講國際時事、科技新聞、財務分析,若不是你的人生目標、興趣,還是很難持續,以下分享幾個小方法,幫自己找到目標:
- 可以上商業思維學院的做生命的 CEO 課程,還有共學的力量,讓你逃不了(?)
- 定期自我對話,看個人狀況調整頻率,但區間也別隔太久,才能更即時導正自己
- 問自己,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錢,你會做什麼?如果以知你不會失敗,你要做什麼?這是來自一本書上的提問,我覺得很有趣,我也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中,更確定就算有花不完的錢,我還是會想創作
創作一開始都是沒有實際產值的,所以我們更要為它找到非做不可的意義,和人生目標結合是挺好的選擇,讓你說服自己,就算不為生存賺錢,沒有時間進度表,你還是會持續做下去,有人不讓我做,我還會著急呢。
這段寫得有點長,我只是想強調,乍看下,找到人生目標,跟寫作無關,但如果沒有找到人生目標、內在動機,把外部的讚美鼓勵,做為創作的動力,沒人看就沒成就感,有人看,又深怕下一篇不受讚美,疲於奔命的追求外在的眼光,這種快樂雖然美好,卻令人焦慮。
只有當你知道為何而做,才能心如止水的爬這座創作的山。
畢竟,忙完工作,下班時間明明該耍廢追劇,你卻在電腦前逼死自己,這真的需要一個足夠重要的理由呀!
把創作當學習

學習效率最高的方式,是輸出、是教會另一個人
改變對創作的期待,打從心底,從把它當工具,到把它視為學習。
從我過往的創作中,你也發現了吧,看看上面那串,就是一堆”微”失敗的經驗。
在聽到 GIPI 院長寶貴建議後,我靜下心來思考,確實就是能力不足,寫不出好東西,也才深刻的意識到,別人的文章有影響力,來自於很多我看不見的努力學習,為什麼他知道這個觀點、某個理論,而我不知道?
這些差距跟不足,儘管我不是天才,還是可以慢慢靠學習補足,所以我首要該專注的是,把創作當作學習輸出的習慣,而不是還沒學好,卻期待結果,或是為了得到關注,去寫一些我沒實際經歷過的內容。
當然我們都會在乎結果,就像運動可能是為了減肥,保持身材好看,但過程你付出的努力,更值得成為你關注的里程碑,所以現在我關注的是學習,以及我將自己學習輸出的成就感,因為輸出能更客觀的證明,我讀的有融會貫通。
以上這段講的是學習心態的轉變,細部的學習改變,我放在下面,你可以繼續往下閱讀這篇文章。
輸入面的轉變

從我上述的心態面改變,你應該發現了,從心態改變影響到行為改變,如果你也希望養成輸入輸出的習慣,而不是強迫自己,要先關注自己的目標、心態等。
在這段中我會分享,心態改變後,我的輸入行為有哪些具體改變,讓我更有效率的吸收新知,提供你參考。
過往輸入狀況
真實的面對自己,過往的輸入狀態是消極的,狀況包含:
- 自我學習的時間不夠多
- 學習廣度深度不足,這邊學一點,那邊學一點
- 無法累積知識體系和專業能力
- 會考量學習的成本
學習跟吃飯不同,不吃肚子會抗議,但學習跟運動一樣,不做不會怎樣,而且過程痛苦,讓人不由自主想拖延,不克服掉也不行,所以我想找到最不費力,讓自己養成學習習慣、又能提升效率的方法。
為達成以上「養成學習習慣」、 「 提升學習效率 」 ,我找到的方法是,盡可能的降低在學習路上,會碰到的任何阻礙,以及慎選吸收的內容品質,往下展開三個重點。
降低學習難度跟成本
投資自己的腦袋絕對值得,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財務上限,有時候學習成本,會成為學習加速的阻礙。
以直觀的數字舉例,假設,你每個月有五千到八千的學習基金,但這個月想學的東西要花上兩萬,按照財務規劃來看,這個月花下去會爆表,這時你要累積 2-3 個月才購入課程嗎?還是分期付款?還是就買下去就對了?
另外,除了金錢的阻礙,還有來自購物流程的摩擦,購物的繁瑣、等待運送等,都讓你和學習之間,多了很多複雜的決策和烤量,因為決策複雜,無形中也會想逃避,影響了學習的進度,為解決上面的問題,我的做法包含:
看電子書
讓自己在遇到問題,想閱讀某本書時,不用經過逛書城花時間、下單、等待貨運的過程,馬上就能開讀,當然如果你對一個知識有堅持,等待一下沒問題,但有些狀況時,可能是工作遇到難關、自己很想知道,心情就是這麼急,而電子書就可以降低我們學習之間的摩擦,讓我更即時的感受到,求知帶來的快樂。
買吃到飽的學習方案
在金錢上的摩擦,可以發揮客家魂,幫自己精打細算,像是購買吃到飽型的方案,讓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,只需要想,你寶貴的時間要拿去學什麼,不用在每次消費時,反覆思考要買嗎、會不會買貴、會不會沒價值。
吃到飽型的學習方案,包含有商業思維學院的課程、得到 APP、樊登、大大說書等等,如果有更多類似的商品,也歡迎跟我分享!
當然學習的管道很多,有些知識非常值得更高的價值,以上只是分享我自己降低成本的方式,不代表高價格的課不值得買歐~
主題式學習結構知識

前面提到,要提升學習效率,怎樣算有效率?
比較一下就很清楚了,花一小時上課,跟花一小時隨意逛網頁看文章。
同樣花時間學習,學習經過編排、結構化的內容,吸收效果跟能帶走的知識量更多,也更全面,因為我們理解一件事的前提是,腦中有相關知識背景,如果知識在腦中只是碎片、雜亂的堆積,就無法編成一張網,無法形成網,就無法與其他相關資訊連結,拓展成一個更大的知識網,知識的範圍就一直處在單點、碎片的狀態。
相反的,學習結構化的知識,就能更有效率的,在腦中編織成知識網,畢竟你輸入的不是碎片,而是別人整理過的網。
主題式學習
你可以從書籍中獲得,三百多塊,買一個專家腦中的知識網,但相比一個專業領域的廣大,一本書的知識量還不夠,建議採主題式閱讀,相同的主題閱讀多本,組織出自己的知識體系。
另外,課程也都是很棒的結構化知識,同樣的也建議主題式多方的學習,因為一個老師給你的是他的看法,多個老師的看法才能養成你個人的觀點,你可以視自己的負擔能力選擇。
我的經歷
從 2020 年開始一直到今年,我開始大量上由專業講師設計的課,沒特意計算,但鐵定有超過百堂,一方面是在商業思維學院中,有滿滿的學習資源,一方面也是工作跟課程相關,筆記做久了,慢慢學習到老師們編排知識的方式,默默內化在腦中。
從過往以碎片化的學習,到後來大量吃進結構化過的內容,短短一年知識量就有很大的差異。
碎片學習添刺激
延續前面的脈絡,我們能理解一件事,是因為腦中有相關的概念、知識(知識網),所以當你對一個領域,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,才能理解文字背後的意涵。
舉個例子,對於剛接觸投資的人,看到本益比、股息、股利,明明都是中文,組起來卻不知道如何解讀。
相反的,對一個投資老手而言,他已經俱備財報、各種名詞的背景知識,所以讀財經文章時,理解難度低,速度也非常快,對老手而言,光看到開頭跟結尾,可能就抓到整篇文想表達的重點了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,直到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後,用零碎的時間學習,才能發揮功效,而它的功效是,帶來單點的刺激跟啟發。
在有一定知識體系的狀態下,若你有大量產出需求、需要四面八方的靈感,推薦你用碎片化學習,方式包含:
- 聽書
- Podcast
- 看影片
- 短文章
以上都是我會運用的碎片化學習管道,在我的學習中,碎片學習能帶來的價值,也很明確單純,就是用零碎時間,找找新觀點、新刺激,不求完整學習,只要聽到一個新想法,讓我與既有的知識體系,碰撞出新東西,就功德圓滿。
畢竟碎片輸入就像附餐、甜點,增加樂趣、驚喜,但當成主餐,做為主要的輸入方式,久了不是好事。
輸出面的轉變
延續上面學習輸入過於單點,產出的結果,你應該可以想像。
過往輸出狀況
- 延續寫日記的概念,主要是憑感受寫,只要沒感受等於沒靈感,就不寫了
- 因為靈感太難得,常常還沒仔細思考自己想說什麼,就急著開始動筆
- 不清楚寫作流程的全貌,覺得寫作一次就要空出很多時間,壓力很大
多元輸出的壞處
綜合以上狀況,我過往的產出狀況是這也寫、那也寫,我不否定這樣的行為,這都是一個過程,也因為這過程越認識自己,但我想先跟你分享,我發現這麼做最大的壞處:不會被記住。
為什麼沒人記住?
我們想像一下,一直單點式的寫文,溝通寫一篇,行銷寫一篇,突然又寫一個求職,產出品質能贏過,該領域既有的創作者嗎?
對方可能溝通就寫了 10 篇文,表示他對這項知識了解夠深,對溝通過程的痛點也很熟,也因為他的創作量夠大,更有機會寫出爆文,相較之下,只寫一篇,就期待被看見,分母少機率低、難度也高。
回歸正題,因為從聚焦目標後,改變了學習態度,輸入的量多了,量變帶來質變,對自己輸出的要求,也隨之變高,以下是我總結的 3 個輸出改變,跟你分享:
思考後才動筆
不再只是碎片化的寫下單點靈感,而是用架構來思考,但這個深度思考的過程,也有形式上的進化。
從原本只是簡略的條列大綱,每次條列完,對於自己的觀點想法,還是不夠清楚,我後來發現直接開始條列,仍舊是急著紀錄「我想說」,在思考跟設定文章這塊,想傳達的給讀者的觀點、策略,還是太馬虎。
到現在我是改用心智圖,從 ROA 到大綱、重點,做過全盤的解構,以確保自己思考清楚後才開始動筆。

不過還是常遇上寫到一半,又想到別的思路,或是走到前面沒有想過的結論,我想這都是練習思考的過程,多多練習,以後會越來越清晰的。
用心修改

你覺得好文章是怎麼來的?是因為作者很神,第一版就超讚嗎?
出一本書要修改好幾十個版本,想必專業的創作者,對自己第一版創作都不太滿意,他們會持續的調整、修改,力求完美,所以有品質的文章不是蹦出來的,都是反覆修改出來的。
上一篇寫作主題的文章,我分享到寫作 9 步驟, 在實際寫一篇文的過程中,花最多時間的就是調整優化這部分,但這是我過往最討厭的環節,討厭的原因大概有這幾個:
- 習慣一口氣寫完,體力耗盡沒力氣修改
- 對自己的內容不夠客觀看待,不知道怎麼調整
- 沒耐心再更深入思考
後來在大量寫得過程中,意識到前面所說,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,努力克服掉上面的沒耐心、不懂怎麼改,從原本寫完就想趕快發佈,到現在撰文時間的調配,預留更多在修改內容的部分 。
這邊簡單分享幾個,快速開始幫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:
- 當自己的編輯,把文章和你本人的關連分開,文章的好壞,不代表你的好壞,文章的修改,也不是你這人很糟糕,把文章當成別人的,盡可能放下挫折的情緒。
- 由大到小做檢查,第一遍看大標結構、第二遍看字詞語句、第三遍重複以上兩件事。
- 為自己設下截稿日,到期時,只要確定每一段都能帶給讀者收穫,就要停止修改,提醒自己,不要陷入因追求完美,而無限修改的迴圈。
看見自己願意花時間修改,這項進步比其他都讓我開心,表示我對自己的創作,從隨意到想對讀者負責,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,不再只是想要,而是慢慢有能力做到了。
熱門議題敏銳度

一直以來在行銷的工作中,就是在磨練選題、選受眾的能力,我針對知識型的自媒體,包含 IG、抖音、YT 創作者,做過一輪選題的研究。
我發現某些特定主題,有票房保證!
不論在哪個創作者的版面,只要有出現,它的平均成效都大勝其他內容,多找到幾個這種主題後,可以推論這些都屬於大眾強需求,經常會有、時常困擾著大家,也就是上面說的好主題、熱門話題。
熱門話題舉例:
- 在職場領域,談求職、轉職、加薪就是熱門主題,因為多數人都需要,也都可能曾為此煩惱
- 在自我成長,談到時間管理,也是票房保證,畢竟每個人都只有 24 小時,對於有心成長的人,妥善規劃時間是一生的功課

找到市場上感興趣的議題範疇,你的創作成就感會大大提升,因為選對題目,你受到讚賞的機率就提高了。
也就是說,如果還沒在寫作這件事上感到被讚賞,你可以花點力氣想想選題這件事,因為事實是,有些議題大家還沒看內容,就很感興趣,而且萬年不敗,所以選題幾乎可說,占據創作成功的重大要素。
但是寫作功夫的精進,還是很重要的歐~只是初期讓自己小成功一下,能帶給你更多信心跟動力!
總結:目標清晰,創作就不迷惘了
從以前只是斷斷續續的寫東西,到遇上最大的轉捩點,「搞清楚自己要什麼,創作可以如何幫上忙 」 ,才開始聚焦精力,所以創作的初心,必須源自你內心的動力,找到讓你想開始的意義,再開始,如果現在找不到,多多探索多多嘗試也很好~
最後,如果你找到了目標,想知道怎麼精進,我再分享下,精煉這半年來,持續精進創作的 3 個作法,我一直都在反覆執行以下的事, 提供給你參考,等下就可以動手做了:
- 找到自己的目標
- 主題式學習
- 架構輸出

沒在藏,就一直這樣做,不多不複雜,就從這 3 件事開始,一點一點提升自己的創作品質,而且不停的循環這 3 件事,腦袋中的知識網也會越來越清晰,我個人覺得輸出創作,一舉數得超讚的!
以上超真誠分享,希望能幫助你了解,創作沒動力很正常,因為沒有非做不可的原因,但如果你真心想透過創作,獲得些什麼,就出發去找創作的目標吧,也希望我的小小心得、失敗經驗,能幫助在創作路上迷網的人,突破創作的心魔、盲點。
歡迎多多與我交流、分享,你可以在 IG 上私訊我,聊聊你的創作瓶頸、創作成長~
💡 重要資訊
之後會持續更新,創作相關文章,每周至少一更,現在填寫表單,文章完成,我會直接寄給你
或把我的部落格加到書籤,定期來逛逛~
也可以追蹤 IG ,我努力將更多創作資訊,轉成圖像形式中~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