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儘管努力調整心態,把目標放在自己的學習成長上,老實說,在毫無回饋的狀態之下,要持續寫作半年,每週穩定產出,太考驗人性了,你就想想,如果已節食半年,一公斤都沒掉,一定會爆氣,怒吃珍奶配雞排。
為什麼有的人初次啼聲就能被看見?
有的人寫了半年,只增加 23 個粉絲?
寫作菜鳥怎麼輸出,更有機會被看見?
到底差異在哪?
我認為關鍵還是「切入點」。
想要被看見,等於是在和所有的創作,競爭人們寶貴的時間。
所以思維要從自我抒發,轉化為服務大眾。
為什麼文章沒人看?
有些人的內容不差,卻怎麼寫就是沒人看,有些看久了也還好,卻總是篇篇瘋轉。
這一切看似沒道理,但我認為後面是有規則存在的,新手更要識別出,為什麼好內容沒人看,以下是我自己的觀察,和你分享。
人微言輕
你有這種經驗嗎?
面對親密家人、好友的抱怨,你給過超多次建議,但他總是想不通,反覆卡在漩渦中,突然有一天,他跟你說他想通了,那個誰誰誰跟他說了,一聽,就和你說過的建議一模一樣,但他就想通了。
一開始我大傻眼,後來我也想通了,因為我自己也發生相同的狀況,家人說不聽,景仰的前輩說,就如當頭棒喝。
一樣的話,從不同的人嘴巴說出來,效果就是不一樣。
在從行銷的角度來看,請美女拍廣告,但這位美女是林志玲還是素人網紅,在費用上、效果上,都有極大的差異,對吧?
光是對著你身邊親密的人,我們的影響力,就不一定足夠,創作,則是對著網路世界的所有人說話,如果沒有點地位,又怎麼能脫穎而出?
特別是個人觀點的輸出,除了極度獨特或逆風發言,有機會爆紅,否則一般話題,更看重說話者的身分地位、背景。
一開始我想創作,是想記錄自己的想法觀點,希望被看見,這件事的過程確實很快樂,但如果你是想被看見,我會建議新手,不要只寫個人觀點輸出,因為在市場中很現實的狀況是,有更多觀點更有趣的文章,那些被大眾認可,有更多豐富經驗、知識的人,都能提供更深度的內容。
看到這有點絕望,創作新手能寫什麼?還是有的,往下我會講到,繼續看下去吧。
內容價值不足
另一個創作發布後,沒人看的原因,是對於讀者沒有價值。
沒價值又分成 3 種。
1.沒實際用途
2.沒新奇有趣
3.沒共鳴認同
寫完之後,可以思考下自己的內容符合以上 3 點哪一點。
就算只是網路上,各種搞笑剪輯的影片,這類影片還能達到新奇有趣,讓人放鬆心情的價值。
所以如果這 3 點都沒達成任何一個,大家會自然被對他有各方面助益的內容所吸引。
缺乏曝光
最後一個,內容沒被看見的原因,是沒做到適當的曝光。
在現代資訊爆炸,大家都在用金錢、內容品質,競爭有限的版面,受眾僅存的碎片時間,所以好內容不再是自動擴散器,還需要擺到一個好的通路,才能增加瀏覽數。
或許你的內容很好,但放在自己的網站,沒有競爭到 SEO 版位,沒有自主流量,沒有主動分享,這篇內容就像不存在一樣,非常可惜。
小結:你該避開的地雷
為什麼創作沒被看見,原因有人微言輕、內容價值不足、缺乏曝光這三種,看到這希望你帶走的收穫是,未來在創作時,避開這幾件事,但避開地雷後,又變得寸步難行,該怎麼前進,往下繼續分享。
鎖定我的文章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
創作初期,文章怎麼被看見?
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探索,才從一大堆文章、資訊中,找到方向,但現在直接跟你說結論,你會發現方法非常簡單,簡單不想相信,為什麼自己沒早點發現。
初期沒有名聲、領域專業度,文章想被看見你可做的,分別是創造「有實質幫助」的內容和「跟風時事」,這兩種主題不管誰說,只要做得到位,都有機會獲得關注。
實質幫助
你記得前陣子 IG 瘋狂長粉爆紅的字體大補帖嗎?
你記得簡報學習包,狂漲粉的事件嗎?
他們都在整理資料,但這些資料對讀者而言,有高度實質幫助,所以能被看見。
重點是這樣的內容,大家的資源相近,不管你是誰,只要有心願意花時間,就能整理出有價值的資訊。
呈現形式
- 教學操作:新手進幣圈,安穩領8%以上的4種投資項目
- 資料蒐集:如何下標題?25種標題模板,100個範例
優點
人不會說出自己不知道的事,若缺乏經驗、深度、洞察,我們的創作將受自己限制,職場 1 年經驗的新鮮人,和職場 10 年經驗的主管,能寫的內容素材庫有極大的差距。
所以撰寫實質內容的文章門檻低,只要有心,只要願意蒐集資料,都有機會做到。
因為寫教學操作、資料蒐集,這些素材庫可以從個人、書上、課程、網路文章,各種管道中索取,內容的豐富度,不受個人的所知所見而限制。
只要願意研究,就能提供讀者超有價值的資訊,因為你在幫他們節省時間,幫他們把懶得做的事情,搞定了。
還有什麼比在忙碌世代,把東西整理好端給對方更有價值。
額外的好處,在籌備撰寫文章的過程中,你還能從中更深入探索。
缺點
寫實質幫助的文章,無疑是一種苦活體力活,以前我懶不願意做,後來才發現,我的觀點太弱了,講自己的觀點沒人想聽,不如從幫自己、幫別人提供有實質價值的內容開始。
另外,寫實質幫助的文章的比例,也要根據你想發展的領域,分配比重,有些領域透過持續提供教學操作的內容,能穩健的累積出個人品牌。
好比你專注分享投資理財的操作,持續提供教學,不會只被當工具人,但像是我對自己個人品牌的定義,是希望覆盤實戰中的學習,並對接案產生助益,單純的做知識搬運,並不能對此有直接的幫助,所以我會適時的分配有時寫實質幫助內容,有時也要說說自己的觀點。
蹭時事議題
最近打開臉書就能看到聞氫哥,到處至各大粉絲專頁留言見解,又或是每當有新聞,呂秋遠律師、鬼才阿水就會在臉書發表評論,都是在蹭時事議題。
蹭時事更專業的說法,是由美國公關專家,大衛米爾曼斯科特,在書中分享的「熱點內容行銷」。
把品牌的想法或理念,巧妙地融入新聞性突發事件中,已達到媒體曝光、吸引顧客、塑造品牌、促進銷售等。
優點
推測臉書演算法的機制,貼文內含有近期高度討論議題的關鍵字,會比一般貼文的曝光度來得高。
也就是說,搭載上議題,因為大家此刻都想看,只要有新資訊出現,人們就會主動關注,平台也會自動協助推廣,流量可說是重天而降。
缺點
儘管搭配議題,流量自來,但缺點也不少,像是講錯風向、沒搞清楚事實就發言,直接被罵翻,或是講到違反人設的話題,瞬間的崩壞就像破窗效應,所有的謾罵起底一次湧上。
關於時事議題該怎麼蹭,又是另一門大學問,加上我個人的文章很少這麼做,這邊就點到為止。
不管在哪,循著同樣的脈絡,增加曝光
職場,看懂局,升遷才能輪到你
人際,懂心態,讓大家都欣賞你
創作,選切點,讓你的聲音被聽見
不管在職場、人際,甚至是創作,我認為能被看見的人,都踩在相同的邏輯上,他們先在雜訊中,辨識出規則,看懂局、懂心態、選切點,讓自己的觀點更容易被看見。
而在創作這塊,內容要更切中讀者需求,如同在下標範本這篇文章,最終所歸納出的,讀者的需求跟好奇需要被滿足。
有實質幫助的文章,能解決讀者的痛點。時事議題的文章,則能滿足人的好奇跟新鮮感。
以上就是關於創作初期,該怎麼被快速看見,我的想法與見解。
體力活的實用文 VS 搭風潮的時事文 你會怎麼選?留言分享你的看法~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幫我分享出去,讓更多在創作的人一起進步。
我不是最厲害的,但我願意花點時間,把我知道的整理出來,分享給你, 希望你我都能透過創作,飛向自由 。
鎖定我的文章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