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還沒有創作方向,但想開始累積創作的經驗,透過輸入輸出來加深學習,課程心得是一個很適合的練習題。
但上完一門課,圍繞著講師的內容,人人都能寫心得,所以寫心得不難,難在怎麼寫出自己的風格。
避免心得文,淪為單純筆記,只是複製講師的內容,而是將心得文站在自我學習,展望到為個人品牌打基礎,我們該揣摩的是,怎麼寫出你的個人特色,一看就知道這是你的作品,寫到明明很多人分享,但讀者只想看你的觀點,寫到連老師都想轉分享,讓你的心得文,達成讀者、寫者、講者都有所收穫的三贏局面。
在過去幾篇文章分享後,不少夥伴傳訊息回饋,他們想從課程學習心得開始,慢慢累積創作。
但上完課收穫很多,不知道怎麼開始寫,或上完覺得收穫滿滿,也說不出更多觀點,所以特別從這個主題切入,想跟你分享一些我的觀點,希望能幫助你從原本的筆記,邁向講師都想轉分享的心得,做為你創作的一個小小里程碑。
想看更多創作錦囊文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
課程心得文的 5 個切點

開車的時候,你會照著地上的線走,不超出它,停車的時候,因為格子的存在,讓你知道該後退多少、左彎多少。
在我們的學習當中,湧入了大量的知識,它們會無所適從,所以需要一些方向指引, 有了這些指引,規範我們的行動,避免大家隨心所欲,逆向、順向亂亂開,幫助你把新習得的知識,做更好的歸納跟輸出。
同理上完課後,滿溢的心得文、資訊量的大爆炸,你可以透過以下的切點,來收攏聚焦,寫出特色觀點。
#從點到線至面,分享你的學習收穫
在無限可能這本書中寫道,研究表示「 初始學習階段,對所有學習內容,需要進行至少 4 次的強制回憶,這樣才會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。 」
線上學習平台 SYNAP 的 CEO 分享。
「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學過的東西,聽起來很簡單,但非常有效,因為就像是刻意侵入你大腦之中的駭客,強制學習變得高效。與肌肉一樣,大腦通過加強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,對這種刺激做出反應。在複習之間留出區隔時間,每次你都可以進一步鍛鍊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關係,產生持久的記憶。」
寫心得文最重要的功能,是帶你再次回憶學到的新知識,透過輸出加深記憶,達到大家常說的融會貫通。
以學習為目標,因此心得文不求複製老師的內容,而是把老師的內容當作靈感,延伸出你的收穫、觀點、見解,以下提供 3 個不同層次的作法。
- 點-條列收穫:單點列出在這門課收穫的終點。優點,可以快速產出,如果金句夠多、觀點夠新穎,也是一篇有機會被大大轉載的貼文。缺點,單點內容對連接原本知識的幫助較低。
- 線-單點收穫之間的關聯 :把單點的收穫融合,理出你的脈絡,用架構去陳述。
- 面-從老師的觀點,延伸你對該領域的整體看法:結合老師的心得,整理出屬於你的知識體系,內容可以包含豐富的舉例、個人經驗分享等。
# Befor、After 直觀分享,你被哪些觀點震撼了
有些課程上完,獲得的爽感,不是用收穫可以形容的,而是一種世界觀、價值觀被顛覆的狀態。
如果你有這種感覺,大推薦把它寫成心得文,這是一個很棒的切入點,有明確的 Befor、After,對比上課前,你過往的看法 VS 上課後,學到的新觀點。
因為很多時候,自己過往的盲點,也是大多數人會遇到的問題,從這個角度分享,提供對讀者有價值的資訊,也是凸顯課程乾貨滿滿的具體證明。
看範例
範例文章:創業前必懂的,產品增長3P架構 (商業思維,產品經理進階學程)
當時,上完這門課的震撼教育是。我理解到為什麼創業初期,會陷入各種瞎忙燒光錢,原來問題都是太早想要擴大宣傳,沒有先想清楚自己的業績目標,造成的入不敷出,這個 Befor、After 帶給我很大的啟發,所以很想分享課程中的這套系統,給跟上課前的我一樣,對於創業失敗有疑問的人。
這篇文也獲得很多轉發,連我服務的連續創業的業主,看到文章也說,一起用這套方法,來分析一下自家事業吧~
雖然只是課程心得,但如同我上面所說,對我震撼很大,希望和我有同樣的盲點的人,透過我的心得分享,不用上課就能解開困惑,甚至因為看完,更想再上課自己深入了解。
# 降低期待落差,分享你的學習動機
上完課程,覺得沒收穫、不滿意,有時無關課程品質,最大的問題來自「期待的落差感」,以及不確定自己的 「 學習需求 」 。
人都容易陷入自我期待的想像中,心中想著應該要這樣才對吧,所以當現實很想像有落差時,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感,伴隨的情緒可能是開心、生氣、難過等。
但透過我們的心得文,就能大大的幫還在觀望者的人,釐清他的期待,藉由你的分享,讓他知道期待是否能在這堂課被滿足。
你上一次買東西前,是不是先 GOOGLE、詢問使用過的人,使用上的經驗,這東西到底名符其實,還是誇大不實?
若你在心得文中,補上你過來人的真實經驗分享,讀者就能參考你當初的 「 學習動機 」 、 「 學習前的痛點 」 、 「 學習後的改變 」 ,來識別自己是否需要這門課。
同時解決了讀者的問題,也是降低講師課程遭到負評的機率,因為有越多的資訊,購買者就越能好好判斷自己的需求。
看範例
範例文章:翻轉企業鄙視鏈,讓你的話語權,大過頭銜
這篇文的受眾非常明確,鎖定了在公司中食物鏈底端的幕僚工作,我在文中就明確點出。學習的動機、上課的收穫、學後的改變。「有些負責的好員工,卻因為溝通上的不擅言詞,導致自己忙到爆,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,可以更了解企業所重視的價值,在溝通上,運用商業思維,找到自己工作價值的數據脈絡。」
- 動機: 有些負責的好員工,因不擅言詞,或不懂商業數據脈絡,讓自己的價值無法凸顯。
- 收穫: 運用商業思維,找到自己工作價值的數據脈絡,翻轉鄙視鏈。
- 學完的改變:想學更多影響企業運作的數據化脈絡,用數據翻轉鄙視鏈,提升自己手上工作的價值。
# 學著識別需求,推薦哪些人適合學習
再重申一次,寫心得紀錄自已的學習之外,多多站在讀者的需求面,提供對他們有幫助的資訊,也是在市場上,創造對講師有利的內容。
延續上面說到的,對於服務、課程的不滿,是來自「期待的落差感」和 「不清楚學習需求 」,你以上過課的角度,以及對該領域的理解度,分享處在什麼階段的人,有哪些痛點的人,適合透過這堂課學習。
公式:痛點情境+鎖定人選
看範例
文章一開頭我就提到「面對逐漸逼近的開工日,晚上的失眠跟焦慮,還是抵擋不住這天的到來。進公司,解決完一個問題,又有另一個,當桌上的待辦事項越疊越高,又缺乏嶄露光芒的機會,熱情逐漸被磨光,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,到底該怎麼持續產生工作動力?」
痛點情境:工作日復一日好厭世,又沒機會嶄露頭角,讓人對工作興致缺缺的狀況。
鎖定人選: 工作 10 年上下,陷入倦怠期的工作者。
# 加分題:課程的獨特之處
在台灣小小的市場中,同一個主題,好比說創作,也有多位老師分享著,相關的知識、課程,但一般消費者是怎麼挑選的呢?
老師平常的知名度、分享的乾貨都是參考方向,再來就是課程的銷售頁上, 老師的教學方式、互動方式、作業、模板、學習制度、課後的討論,到觀點的創新。每個老師對細節的處理方式都各有特色,魔鬼藏在細節裡,無數個小小的點,影響著整堂課的品質,站在客觀的立場,你可以分享這些細節,如何一一帶動你的學習狀況。
看範例
- 我上過小虎老師的聲音訓練課,課程中要開視訊分組演練,本來覺得很尷尬,但是老師用心的活動機制,搭配可愛的互動眨眼拍手。讓參與時的心情打開了,整個學習的效果變好了,上完之後靠著老師的方法,也漸漸找到自己的說話節奏。
- 上過大人學的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,課程是音頻模式,大幅提升吸收的速度,連運動通勤都能學,加上老師設計的自我提問、問題模板,讓我在短時間內,迅速自我盤點一輪,避開接案路上的地雷。
以上就是上過課,才能深深有感而發的課程獨特之處,能讓觀望的讀者想想,這堂課帶來的價值,他是否需要,也能幫講師做到口碑的宣傳。
課程心得文的 3 大地雷

這篇心得文,聚焦的方向是希望被講師轉發,所以心得文最好能滿足讀者、寫者、講者都有收穫的局面,自己有收穫是必須的,因為你沒收穫,寫出來的東西大家也能感受到。
相反來說,我們該避免發生的狀況,就是這篇心得文,不能同時讓讀者、寫者、講者有收穫。
大量複製
是學習還是照抄,以比例來看。
重製、現場公開播送或公開演出他人著作,儘管多數原創者沒有刻意追溯,但實際上要使用,就是必須著作財產權人的授權。
在 Podcast 上說書,雖然還得看公開照抄比例,以及自己重製比例,不過踩在灰色地帶,作者還是有權利提告的。
大多講師們都是對知識傳授、教育有熱情者,但謹守法律上的規範,也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,建議知識、圖片、表格,都要自己重製,加入自己的觀點分享,並標明出處來源。
零碎筆記
心得筆記的生命,是要達成再現,再現你的學習。
如果看到關鍵字、片段內容卻想不起來,心得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,另外只有關鍵字,或自己看得懂的句型,這樣條列碎片化的筆記,對於讀者跟講師的收穫也很少。
如果目前只能做出碎片筆記?
單點筆記 → 心智圖
你可以從條列文字,轉為使用心智圖做筆記,雖然記錄的文字量都不多,但讓自己從單點文字,轉到圖像的脈絡,開始思考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,慢慢培養自己對該領域知識的架構。
缺乏自我的反思和觀點
上面說的兩點地雷是結果, 真正的原因是,缺乏自我的反思和觀點造成。
如果心得文,是你累積創作的方式,首要目標是記錄學習成長,其次才是替讀者解惑,重點還是你的學習成長,如果在學習上,缺乏自我反思,就很難寫出 5 大切入點,也很難達到 3 贏局面。
做不到怎麼辦?
持續學習+持續輸出
現在寫不出來,不代表日後都做不到,持續的學習你會有收穫,也不用害怕輸出片段式的想法。
文章不就是文字、句子一點一點累積而成嗎?多上課多學習,你也會有更多自己的觀點。
總結

最後總結,我認為一篇好的心得文,若能達到 3 贏的局面,是非常有價值的知識分享,如圖片所示。
是寫者的學習成長。
是講師的課程口碑。
是讀者的啟發和指標。
面對課程心得文,從學習出發,到累積個人品牌為目的地,我認為會是比較好的心態,相信你也不想變成,上課認真做筆記,單純被其他人"白看",而是透過課程筆記,打磨自我綻放光芒,甚至有人因為你的分享,改變學習的指南,學得更好,讓你、讀者、講師都能從這篇文章中獲得滿滿的收穫。
想看更多創作錦囊文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幫我分享出去,讓更多在創作的人一起進步。
我不是最厲害的,但我願意花點時間,把我知道的整理出來,分享給你, 希望你我都能透過創作,飛向自由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