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創作是孤獨的,你必須關起門來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萃取心中所思所想。
創作是孤獨的,沒有編輯的創作者們,更需要嚴格的自我把關,以秉持自己的創作品質。
創作是孤獨的,開始時只能悶頭前進,直到發到市場上才能聽到回音。
在創作衝刺的過程,初期不少人想透過頻繁的更新,帶來關注,這麼做不是沒道理,有許多成功案例,YT、TIKTOK 都有許多日更創作者,因此爆紅。
但頻繁更新的路上,會遇到一些阻礙,其中最致命的問題,不是產出卡關,而是產出的品質將起伏不定。
為了衝量,犧牲了質,這邊不討論這麼做值不值得,成功的機率有多大。
今天想討論的是,如何在任何更新頻率下,做好自己的編輯,確保產出品質的方法。
我提供 10 個重要的 Checklist ,你可以用這份為基礎,再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,成為創作發布前的檢核點,為你的創作好好把關。
想看更多創作錦囊文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
標題是否吸睛?
國外社群網站 Buffer ,研究調查 「55% 的人會在 15 秒,或更短的時間內撇過文章。」
而關鍵吸睛的點就在標題,所以文字工作者們,不管是寫部落格、文案、YT、IG,都非常重視標題的吸睛度。
關於標題的審核,在發布前:
- 請你至少寫 3 個標題
- 自己審核
- 請朋友看看
高頻率的創作時,所有的環節都可以輕裝上陣,加快速度,就是標題的功夫不能少!
標題和內容的相符性?
急著創作、發布,常常會發生寫完標題,但因缺少思考時間,內容走鐘,兩者想傳達的意思對不起來,這樣的創作品質,對於個人品牌的影響力,會大打折扣,所以在發布之前,先確認標題跟內容是否相符。
- 視角從創作者跳出,成為讀者
- 寫下看到標題時,感受的語意
- 寫下看到內容時,傳達的重點
- 核對兩者是否相符
- 發現語意不合,若為了快速更新、日更,保留內容,調整標題會更容易
- 留下被捨棄的標題,成為下一篇的創作主題
有清楚傳達目的嗎?
標題說的目的,也可以解釋為重點,創作更新頻率,處於小碎步快跑的階段,有一個關鍵是,每一個發布的內容,都要聚焦在特定的目的、重點、痛點上,才能讓讀者感受到「有料」。
怎麼說?以我的創作舉例分享。
若我要日更像寫作 9 步驟,一篇多達 6 千多字的原創內容,就算我空出一整天,也有體力耗竭、腦袋疲憊的限制在,但如果每篇文章,我聚焦討論一個小問題,篇幅在 1 千 – 2 千字,要做到日更拚一點是有機會的。
在高頻率更新的狀況,同時要確保自己傳達的目的清楚,最實際的防範方法,不是做出來才優化,是從還沒創作前,就設定每一篇文只談一個小範疇知識點。
- 侷限每一則創作,只能談一個小知識點
- 過多的知識,要砍掉,成為新的一篇
- 預先規劃,勝於事後修改
預期看完的人收穫什麼?
這點也是關於內容的自我審核,這個世界不缺新資訊,只缺好資訊、有用的資訊。
所以很多人認為,創作數量多不一定好,也不一定會紅,原因就在於,如果只有多,但看完對讀者來說,沒有價值、沒有收穫,未來他們也不會想在關注我們的創作。
創作完成後,問問自己,你預期看完這則資訊的人,可以獲得些什麼,他過往不知道的事?
換位思考,你寶貴的時間,何必去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,你一定是努力的去學習、挖覺你不知道的事,同理,我們也要提供這樣的好資訊,給讀者們,帶給他們收穫~
- 你的讀者知道這件事了嗎?
- 這則資訊,帶給他什麼新收穫?
架構之間的邏輯是否無誤?
從想傳達的意義,接下來進入到審核內容的嚴謹性, 架構之間的邏輯只要有錯誤,就像你在看偶像劇,突然亂入一個靈異劇情,又跳回原本的戀愛劇情。
這種時候就算沒察覺,你的思緒已經被打亂,覺得莫名其妙而出戲,因此整體對這則資訊的評價,也會大大下降。
為了避免這樣,你可以這麼做:
- 不要深入讀,只看每段開頭、標題的連接性
- 光看每段標題,是否能串成合理的推論
- 如果不行,是哪個環節(標題)出錯,進行調整
語句是否通順?
你會看到有些網路文章, 整體來說文章沒太大問題,甚至筆者文筆也不差, 但閱讀起來讓你思考斷線,停下來想想,筆者想表達什麼?看完也可能是不知所云,或努力拼湊對方想傳達的意思,到底問題出在哪?
通常,問題就出在這些語句的小細節中,你可以從這幾個方向檢查:
- 注意連接詞是否正確使用
- 留意斷句、標點符號是否正確
- 前候句子是否有明確因果關係,是否有遺漏過程描述,呈現出從開始直接跳結果,跳躍式的表達法
- 補齊因果之間的過程,讀者才能照著你的思路走下去
排版是否清晰好閱讀?
「標題說的目的,也可以解釋為重點,創作更新頻率,處於小碎步快跑的階段,有一個關鍵是,每一個發布的內容,都要聚焦在特定的目的、重點、痛點上,才能讓讀者感受到「有料」。怎麼說?以我的創作舉例分享。若我要日更像寫作 9 步驟,一篇多達 6 千多字的原創內容,就算我空出一整天,也有體力耗竭、腦袋疲憊的限制在,但如果每篇文章,我聚焦討論一個小問題,篇幅在 1 千 – 2 千字,要做到日更拚一點是有機會的。」
想消化上面的文字,很吃力痛苦吧。
維吉尼亞大學,心理學教授 Timothy Wilson 的研究指出 —
「大腦每秒會接收到, 1100 萬位元的資訊,但是大腦的意識一次只能處理與專注在 40 位元。」
全部擠在一起的排版,沒留下一點空白,會讓我們在閱讀上,產生壓迫感,而且更重要的是,我們也無法一次處理這麼多資訊,在排版方面,你該留意以下幾點:
- 網頁長度不加價,間格大膽放,閱讀之間給讀者喘息
- 適時補充圖片,也是讓讀者從文字跟圖像間做切換、休息
- 若是做 IG、YT 創作,想說的東西很多,以至於要擠滿,請回到「有清楚傳達目的嗎?」這點,縮小你的內容範疇,或分為上下篇
有無錯字?
錯字沒有錯,因為我也很常遺漏,此番言論正是自我辯護 XD
但創作是滿足自己,同時圍繞讀者的需求,某部分的人,看到錯字就會渾身不對勁,從原本你想引導他的思考路徑跳出,糾結在錯字上。
而另一方面,客觀來說,對於所有人都一樣,錯字會降低專業感,就像你如果在合約、履歷上看到錯字,就會對擬定者,產生一種不靠普的印象。
錯字雖小,但影響力卻不小,是創作者們該多多留意的問題。
所以發布之前,請多檢查幾次,讓讀者讀的舒心,自己也顯得專業。
連結是否有誤?
內容發布 24 小時內,可以獲得最多的觀看流量。
也就是說,這是你的黃金宣傳期,過了這段時間,資訊的曝光程度就會逐漸遞減。
所以你務必確保,想曝光的資訊都無誤,讓該點進去的、該看到的,個人平台連結、聯絡資訊、葉配內容等等,都能藉著這則資訊的發布,做到完整的曝光,不錯過 24 小時的黃金宣傳期!
CTA 是否明確?
大學在創作內容時,不會刻意留意這件事,我的心態認為,讀者如果喜歡他會自己訂閱或按讚分享。
但隨著自己深入研究行銷,平常也觀察許多行銷、內容創作案例,我發現自己是會被創作者的 CTA 影響,進而改變行為的!
像是在看 YT 時,創作者說,你都看到這邊了,動動手指也不難,幫我訂閱開啟小鈴鐺。
當下的 OS 就是,確實也沒這麼難,好吧,那就按一下吧~~
在資訊爆量的世界,透過網路傳遞訊息,你不能知道,在觀看你的創作的人們,不會突然受到什麼外在因素、內在因素,所以跳出與你的連結,可能現在外送來了、有人打給他、老闆突然開罵、突然想到自己要曬衣服等等,都可能讓他跳出,卻忘記在跳回來。
以上的過程,我自己也很常面臨,我很認真的看一則資訊,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,但突然被打斷後,就找不到了,也無法在閱讀更多,按讚訂閱分享等。
所以現在我的創作中,該做的行動呼籲 CTA 都會更積極的補足。
該怎麼做,可以延伸閱讀:跟戀愛高手學,動人的行動呼籲CTA
裡面分享一個行動呼籲,融合哪 3 個重要元素,以及多個舉例分析。
總結:設計專屬的自動化創作流程
創作,需要從你的腦中萃取出知識、經驗等,是高度消耗腦力的工作。
但身為創作者、知識工作者,面對日更、一週 5 更的高頻率更新,應該試圖將腦中的知識萃取,從手工打造變成知識工廠,建立一些可模組化的小組件,透過拼湊組件,加上部分的客製萃取,形成一套更自動化創作的過程,達到降低創作成本,越做越輕鬆的效果,10 個創作發布前的 Checklist ,正是你模組化小組件的第一步。
除此之外,更好的是透過 Checklist ,確保你的產出品質,為你的高頻率更新,帶來能累積正面影響力的成果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,就算不日更,也能減輕你的創作負擔,讓你快步小跑,累積創作量!祝你成功:)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幫我分享出去,讓更多在創作的人一起進步。
我不是最厲害的,但我願意花點時間,把我知道的整理出來,分享給你, 希望你我都能透過創作,飛向自由 。
想看更多創作錦囊文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