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講到接案,很多人想到的是,要參加商會、擁有很多朋友的人,才有本錢做這件事。
但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是,就算只是普通上班族轉接案,想要開始接案,也不用煩惱案源怎麼來。甚至你可能和我一樣,因為社交容易消耗能量,趨近於邊緣人的狀態,你也可以不勉強自己過度社交,同時精準的建立接案的案件來源,不用煩惱月底吃土,而是接到能選擇客人。
案源怎麼來?本質問題「行銷」和 「業務」

一開始接案,我對於案源怎麼來的想像非常扁平。
我的想法很簡單,有人介紹案子給我,我就有案源了,這也沒錯,因為我確實依靠著這樣的模式,加上幸運的助攻,生存下來成為自由工作者。
但在經歷自由工作接案一年多的生活,從收入起飛,到面臨自我發展的跑道轉換。
我開始從扁平的接案思維,轉換到「一人公司」的思維。
當思維轉換到公司的角度,我發現案源怎麼來這個問題,之所以如此重要,不是沒道理。因為它涉及公司命脈的兩大層面,分別是「行銷」和 「 業務 」。
行銷的任務,是讓越多人認識品牌,對品牌留下印象。
業務的任務,是實際的銷售,達成成交,創造業績。
所以關於案源怎麼來,具備一人公司思維的接案者,不會只依賴人脈的介紹,而是從「行銷」和 「 業務 」兩個層面分別布局,降低斷源收入歸零的風險。
鎖定我的文章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
接案案源-行銷面操作

在公司內,行銷的任務是讓更多人認識品牌,主攻曝光、流量。
同理換到自由接案者身上,我們要幫自己創造曝光跟流量,吸引到對的潛在客戶,怎麼做?
正是這段我要分享的重點。
虛擬名片
如果你也是 Y、Z 世代的人,一定能感受到名片衰退的落寞。
我剛開始工作時,社交場合還有發名片的環節,到現在才幾年的時間,除非是正式的商務場合,否則大多時候,大家交換的不是實體名片,交換的是 FB、Linkedin、IG、部落格等。
在人人都能斜槓、擁有多重身分的時代,名片的抬頭、聯絡資訊,只能代表你的公司職稱,卻不足以詮釋你所擁有的能力,想彰顯自己的內涵,交換虛擬名片,是更有效率的做法,可以有效加廣、加深對方認識你的面向。
另外,虛擬名片還有不受距離限制的特性,只要連上網,人人都能看見,也成為接觸陌生人的重要途徑之一。
我的經驗中,虛擬名片的效益
虛擬名片帶給我很棒的成效,有幾次促成大型專案合作的關鍵,都是對方看過我的虛擬名片,像是平常經營的部落格,更認識我之後,所談成的。
如果你還在為案源煩惱,你的虛擬名片可能是一片空白,看完這篇文章,給自己一個小行動吧。
每週更新一點資訊,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專業吧!
但該怎麼經營虛擬名片?往下我會逐一分享。
被動曝光
大家都知道畢卡索是天才畫家,但少有人知道,他之所以被譽為天才畫家,根本是因為他是行銷天才!
他的故事很豐富,我的 PODCAST 分享過,可以這邊聽。
今天要效仿畢卡索的其中一個行為,用專業創造被動曝光。
畫家賣畫的藝廊圈子不大,想賣出花,必須擁有關鍵的人脈,才有機會被看見,但畢卡索是個外籍畫家,又不擅社交,可是他想到一個很聰明的方法。
他不經營展覽,而是跟重要的幾個畫商合作,請畫商來幫忙賣畫,這樣畢卡索不需勉強自己過度社交,他只要和少數畫商、重要收藏家保持良好關係就夠了。
這邊可以看出,他的社交策略是,不靠廣撒,而是靠精準的關係經營,但更厲害的是,他和畫商保持關係的方式,不是常見的喝酒、吃飯,而是用自己的專業 — 幫畫商畫個人相。
每打造一幅畫像,畢卡索都增加一個被動曝光品,因為畫商們得到特別的尊榮,就會把這件事掛在嘴邊。
對畢卡索而言,畫商們會不停的幫他自動宣傳,在未來可以獲得無限多次的曝光,不用他主動經營,根本是被動收入。
我們不是畫家,但身為現代的接案者,在 FB、Linkedin、IG、部落格,以專業為主題,所創造的數位資產,都等同是一個又一個被動曝光源,幫助你達成行銷的任務。
讓更多人認識品牌,也就是認識你。
特別提醒,想高效率的建立虛擬名片上的被動曝光,請記得畢卡索的策略,要創造和你專業高度相關的內容,才會吸引到對的人歐!
我的經驗中,被動曝光的做法
我會在部落格、IG 上,分享內容行銷、寫作、自由工作須具備的技能,從學習到時間管理,看起來很廣,但這就是我的生活中,經常在面對跟學習的事物,而我也想吸引到一群和我一樣,對這些事有興趣,想專研的人。
接案案源-業務面操作

行銷能帶來的效益,需經過長期的耕耘,但如果這個月沒收入,我們就準備喝西北風了,所以在現金流的壓力下,還是得靠業務行動,快速的促成轉單,幫錢包補血。
可是,並非每個接案工作者,都有業務能力。
我原本只是在公司做行銷,根本沒有業務背景,加上平常也較少參與社交活動,要怎麼做業務?
別太擔心,我也是成為自由接案者一段時間後,因為想了解一般開發客戶的流程,來優化自己的流程,創造更多收益,才一步步學習業務開發。
而在過程中我發現,自由接案者的業務開發,和一般常見的業務,保險、房仲業務有很大差異,你不一定要做陌生開發、當面拜訪,這些讓內向人壓力很大的事情,相反的,我找到一些能讓內向者感到安全、舒服的做法。
化不確定為確定
對接案者來說,沒案子的時候只能煩惱,但就算突然湧進超多案子,實際能接的產能也不大,手上同時間有 3 – 5 個客戶,就夠忙翻了。
可以看出,接案者的案件狀況,有時是很極端的,有的人找不到案子,有的人是案子接不停,又或是一個人身上,就經常出現這兩種狀況。
這是自由接案的不確定性,但具備一人公司思維的人,我們要想辦法化不確定為確定,降低斷糧風險。
● 保持開發的節奏
這是我親身的體驗, 我有 8 個月左右的時間, 因為案子滿檔,加把時間都拿執行工作,沒有分配時間做業務開發,最終導致這些問題。
- 離市場太遠
- 對自己能提供的價值,會受到之前案件侷限定型
- 少了刺激,錯過開啟新合作的可能性
- 練習太少,開發流程無法持續優化
總結來說,忙著執案,沒有持續的感受開發的節奏,優化流程,當手邊案子結束後,我們會對找案子很陌生,比較糟的狀況,甚至是因為對開發太陌生,陷入長時間,案源零星,只能勉強度日。
這也是為甚麼,很多自由工作者,做一做又回去上班。
想克服上面的問題,長久的以自由接案過日子,我目前這麼做
- 優化找案源的流程:思考過往案件,從看到資訊、接洽、商談、成交一路的過程中,有哪些可以再優化。舉個例子,我就發現,光是看到資訊這個環節,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因為我的習慣是,滑臉書或社群,有看到發案需求才投遞接洽。連接洽數量都不穩定,成交數怎麼可能穩定,後來我就訂下,下面的目標,來降低不確定性。
- 每週目標接觸 2 個新合作:每週洽談 2 個新合作,我得刻意尋找發案資訊,才有機會達成。透過目標設立,讓我們開發過程中的每個小 KPI 更明確,能一一落實到日常中,避免沒案時,談判籌碼少,只能手忙腳亂,為生存而工作。當然如果案件很忙了,做這件事的目標不是談成,而是保持和市場的接洽。
● 選對社交圈:推薦內向人也能安心參與的圈子
對於內向人而言,社交容易疲憊,好像能量被吸乾一樣,這時需要透過獨處,才能充電恢復精力,但這兩年我希望認識更多朋友,打開自己的舒適圈,也為接案加分,累積弱連結。
一開始為此目的自我鞭策,硬著頭皮去社交,但一直到現在我的體會是,有些場合會讓能量快速見底,有些場合裡的人,醞釀出的氛圍,可以讓我在社交時收穫很多新觀點,而這樣高品質的社交,我能量消耗的速度也會緩慢一些。
所以想建立高品質的社交,關鍵重點在於,你是否選對屬於你的圈子。
因為物以類聚,有相同價值觀、共同點、共同話題的人,相處起來比較輕鬆,不用過度包裝、刻意說明,所以我們要根據,社交的目的、個性,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。
我的經驗,歸納出內向人適合的社交方式
- 選擇對的圈,降低挫折感
- 用「合作」來交朋友,創造你和他人的共同話題
社交最讓內向人耗能的部分,就在於「尬聊」。
每當看著眼前的人,但想不到共同話題時,這時候該怎麼辦,或是聊天超乾時,讓人內心焦慮,精力瞬間掉電一半。
所以我發現內向接案者,很適合藉由和別人合作 Side Project ,來交朋友,因為可以同時創造共同話題,又能展現你的個人專業。
如果你不知道去哪找夥伴一起玩 Side Project ,列幾個我參與過,可以開玩 Side Project 的環境。
- 商業思維學院:學院是訂閱制的學習課程,但在裡面有很多開啟 Side Project 的機會。你可以參加 case study 和隊友一起研究公司,你也可以參加社團或小組的自願者,甚至學程裡還有實戰營,也可以和隊友一起討論做報告,選擇頗豐富,還能邊學習 !
- 職涯實驗室:成立了一個 TYCIA 協會,主要是想陪著年輕世代,找到個性、興趣和能力的交叉點,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。未來會有志工夥伴的招募,一起玩一些 Side Project 發揮影響力。對於青年職涯或生涯探索議題,有興趣的人,可以鎖定職涯實驗室的粉專。
接案案源經營,化被動為主動

關於案源怎麼來,每個人有先天的條件差異,你的個性、背景、資源都不同,就算你知道別人的做法,也未必能跟著做。
上面聊了這麼多方法,把案源的獲取拆解成「行銷」和 「 業務 」兩條脈絡,最終是希望透過「可量化的指標」,讓各種條件、背景的人,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路上,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。
讓原本對自由接案者來說,無法自己掌握的案件數量、每月收入,變成可以推論、可量化的數據,提高確定性到 70% 左右,並透過工作拆解,把該做的努力,分散在日常工作中。
讓你在接案路上,從只能被動等待,仰賴別人的介紹,到主動握有自主權,每個月的收入跟休息,都在你的掌控中!
|想成為自由工作者,其他必讀文章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幫我分享出去。
我不是最厲害的,但我願意花點時間,把我知道的整理出來,分享給你, 希望你我都能透過創作,飛向自由 。
鎖定我的文章,訂閱我的電子報,每週五直送信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