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看到許多用心的創作者,發起日更寫作的運動,引發我的關注,非常佩服大家的毅力。
但從中也觀察到些小風險,若每個創作者,都能將寫作風險控制得宜,日更寫作的威力,就能大力的幫助大家被看見。
日更寫作的目的?
寫作被列為高價值的產出方式,一篇文發布在網路上,可以觸及千百萬人的雙眼,但創作者想在這些人眼中留下什麼?值得我們探討。
1.鍛鍊寫作能力
不為別人,只為鍛鍊寫作能力,培養寫作習慣,天天寫絕對有幫助,像我自己也有點寫上癮哈。
不過我自己的經驗是,持續寫很重要,但要提升寫作能力,豐富的實作經驗,有清楚的寫作方向跟如何改進優化才是成長關鍵。
2.被看見
如同上面提到,寫作能讓自己被看見,很多人希望藉此建立個人品牌。
高頻率的曝光,確實有機會讓有才華的你被看見、被記住,也因為日更寫作的高頻率,大幅提升這件事的風險,往下跟大家分享我的觀點。
3.建立特定領域聲量,甚至轉單
如果想透過文字的力量,建立特定領域的聲量,也就是被認為是某領域的專家,或有研究者。
甚至想透過文章,為既有的服務商品帶來轉單的效益,日更寫作不一定能有所幫助,甚至可能是傷害。
日更的風險
以下風險,是針對期待透過日更,建立特定領域聲量,轉單效果的創作者。
提到風險,並不是創作者們要恐懼風險,從此打住寫作的頻率,而是希望為立意良好的日更,找到該如何從細節中調整,靜下心來思考全盤的計畫,讓日更為大家帶來心中的美夢成真。
高頻率的曝光,表示好的壞的都會接露於大眾面前,在密集的產出下,如果沒有事先規劃寫作計畫,自然容易變成,紀錄生活分享生活,寫自己想寫的,對於想培養寫作習慣的創作者,這麼做完全沒問題,但如果想建立專業領域的聲量,不一定有利。
1.寫很多卻不聚焦
並不是曝光就能被記得,極端一點有時曝光只是討罵,就像有瑕疵的產品,砸下所有廣告資源,狂賣之後還是會收到一堆客訴、退貨處理,但多數時候,不符合讀者需求的文章,發布後就像把錢丟到水裡,沒有批評,沒有讚美,而是了無音訊。
期待建立專業領域聲量,留下印象就必須做到,看到你就會聯想到特定領域。
但在日更寫作中,如果缺乏計畫又為寫而寫,容易一下分享職場,一下分享生活體驗,一下分享學習經驗,卻很難讓人記得你是誰。
2.被貼上負面標籤
日更過程中,要顧及文章的品質,需要事先有完整的寫作計畫,加上持續性的輸入,若沒有以上的前置作業,加上高頻率的曝光。
試想你池子中的受眾,如果連續3次看到你的文章,卻覺得品質不夠高。
久而久之就會被貼上,文章水分很高的標籤,往後產出有質量的內容,也容易因過往的印象標籤,被略過。
如何從新思考日更寫作
上面不停的提到,高頻率的產出,需要前置作業幫助我們走的遠,所以需要一個完整的寫作計畫,同時讓日更的效益,能為你帶來聲量、生意,以下簡單分享日更計畫的訂定步驟。
1.先定義日更寫作目的
創作者不管要日更、周更、月更,回到第一段寫做的3個目的,思考一下,哪一種收穫是你所期待的。
-如果你過往很少寫作,一周寫不到一篇,先建立起寫作習慣,會是現階段到未來,對發展個人品牌很有幫助的事情。
-如果你已經有寫作習慣,也想推廣自身的產品或服務,可能是接案、聯盟行銷、業配都好,你的目的鎖定在建立特定領域聲量,會是加分的行動。
2.規劃日更寫作方向
想鍛鍊寫作,我認為輕鬆寫持續寫,比寫什麼還重要,門檻不要一次拉太高,重要的是體驗達標的成就感,肯定自己。
不過如果你的目的是,透過寫作帶來實際價值,就要辛苦點規劃寫作方向。
方向是你想留下印象的那群人在哪,你就往那裏去。
假設,你的服務產品是理財課程,你的寫作方向,就該圍繞著對理財有渴望的人們,寫他們會關注的議題、共感的話題,聽起來還是很抽象嗎?下面舉例。
直接問他們,收集問題
直接向你的讀者詢問,你可能會以為你們距離很遠,但你身邊的朋友,可能就有你的潛在讀者,打電話跟他聊聊天,問他在理財上,有什麼痛點,為什麼想理財,現在接觸哪些了。
小金魚的做法超讚,直接羅列了100個問題,寫成文章。
這也是我訂閱他的契機xD,那份文章超有價值。
直接請教Google大神
整個 Google 都是你的靈感庫。
同樣,我們用理財假設。
你可以先上google打理財,把第一頁的文章全部翻過一輪,研究別人的題目、大綱、觀點,不是要抄襲,而是看看登上首頁的文章,都在討論什麼,這也是讀者最感興趣的,用你的想法,寫出你獨特的觀點


Answerthepublic
一個強大的網站,answerthepublic輸入你想寫的關鍵字,跑出一系列的題目,是大眾很想了解的。
雖然只有英文版,但對於靈感的抓取,跟日更寫作的方向,我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
閱讀
買三本以上,你寫作領域的相關書,研究這些書的目錄、標題,通常書都會把單一議題拆的非常細,目錄的邏輯性也很縝密,如果寫作能按照這個模式走,相信可以建立在該領域的聲量。
而多看幾本,避免單一位作者,左右我們的思考,在不同作者的觀點下,激發自己的判斷力跟觀點。
總結
我自己的體會是,想要有1個好的產出,需要有3倍以上的輸入。
否則一下就覺得自己被榨乾,也容易被他人看出狀況,所以不難發現,想有高品質的寫作輸出,最重要的是大量的輸入。
不論是問讀者、問Google、看書,目的都是幫助創作者們,有更多靈感,在寫作方向不偏不移,有寫作的收獲,也有個人專業的成長,才能穩穩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