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從小養成客家魂
我阿嬤生長在不怎麼富有的家庭(不確定是不是窮苦),十幾歲就要自己去打工賺錢,嫁給阿公之後也是辛苦做生意,養大孩子們。
從小媽媽去工作時,我就給阿嬤帶,一直到國小前都是阿嬤帶我,他一直教我,要省吃儉用愛乾淨,他真的很愛乾淨,每天都要跪在地上把一到四樓擦一遍((天><
節儉的部分也是,衣服被子壞掉,縫一縫繼續用,雖然我們不是客家人,但我們王家有深深的客家魂,這份客家魂也一直存在我心中。
印象很深刻,小時候覺得,買一個五塊的科學麵,是件超奢侈的事情,有客家魂阿嬤,我媽當然也是客家魂,現在想起來,以前小時候去逛大賣場,我們總是以價格為第一優先,在選擇要購入什麼東西,我們家有很窮嗎?其實也沒拮据到這種地步,就只是客家魂覺得能省則省。
購物價值觀的改變
但隨著長大,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,加上有自己的朋友、生活圈後,才慢慢發現原來不是大家都這麼省,加上高中時,開始很在意打扮,約莫那兩三年,我很常買衣服,可以不吃不喝(維持客家魂)就是要買衣服。
直到有一次,大學放寒假時,我媽叫我整理衣櫃,確實是亂七八糟快塞不下東西了,我一件一件
拿出來重新審視,自己需不需要,才發現天呀!當時幹嘛買這件衣服,或別人送我,但我根本不會穿,何必把他堆在衣櫃,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挑選重新整理,總算整理出一大袋衣服,隔天送給家扶機構。
整理衣櫃給我很大的啟發,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購物行為。
不管是衣服或物品,為甚麼我要購入一堆便宜的東西,用幾次後不好用,或是一年之後就不實穿、不好看,把他們堆在家哩,最後我還要花大把時間整理,把它們丟掉,這麼做成本有比較低嗎?
從那之後,我購入衣服大多都不以潮流感為標準,因為很容易隔年看到它,覺得傻眼好俗氣,今年怎敢在穿出去。
關於衣櫃的小秘密
這邊分享一個有趣的理論,他教我們要盡可能保持衣櫃中,都是你超喜歡的衣服,可以降低自己購物的頻率,為甚麼呢?
你想想,當你購入一件超喜歡的衣服,洗好加入衣櫃,滿心期待下次穿它,可當你打開衣櫃,挑衣服時,10件有8件舊舊的,那一件亮眼的衣服,會被舊舊的衣服傳染舊舊感,導致你打開衣櫃第一刻的感受就是負面的,你就會常常覺得,哀,衣櫃都沒有好看的衣服,應該要再去買一波。
所以整理好衣櫃很重要,讓你打開時能感受到愉悅,挖~都是我喜歡的衣服耶~好開心呀~~~
自然我們就不會一天到晚想購物。
三大購物準則
從整理衣櫃改變我買衣服的想法,一直到現在對財務更有支配的彈性,現在我有三個購物準則,每次看到酷東東,心中天人交戰時,我都會把這3個準則在心中想超多輪,畢竟花錢客家魂還是會心痛哈。
1.分辨需要還想要
需要或想要是很主觀的判斷,但我們要盡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思考。
需要會隨著年紀跟生活型態而改變,20 歲想要一套正裝,可能是覺得炫砲很酷,但 25 歲有見客戶的場合,有一套正裝就變成需要。
對某些人來說,像對我而言有MAC是想要,因為我的工作,沒有太多美術設計需求,用普通的電腦就跑得動,但對於做設計的人而言,MAC就是一種必須生財工具。
這個過程也是認識自己很棒的方法,在資源(錢)有限的情況下,更能辨識自己哪些非要不可,哪些其實也還好,可以先放棄。
2.評估購入它可以帶來的效應
效應就像前面提過的,買它是否能解決現在的問題,提升效率、品質。
就像大家在說的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但我並不支持,剛投入一件事就把裝備買到頂配,為什麼呢?
這是我自己的經驗,你可以參考,如果只是三分鐘熱度,那買到頂配就浪費錢。
再者是,先求有,實際使用一段時間,才能感受到自己在使用上的真實需求。
例如,一個攝影白癡要做 Youtube,有些人就想開始砸錢,但比較務實的作法是,先用手機快速的開拍,拍幾隻後發覺自己的需求,可能希望自動對焦更靈敏等等,之後再根據這個痛點需求,購入相對應的設備,避免買很貴的東西,功能超多,實際上卻都用不到。
有前面的過渡期,幫助我們在選購階段,有更明確的準則,讓我們專注在新玩具,可以帶來的效應、解決的問題,不會三心二意,看一個愛一個。
在購入後,因為有比較,也更能感受新玩具的價格意,更珍惜使用它。
3.有沒有其他附加價值
我所指的附加價值,是像買衣服可以網購,但實體店可以接受現場的服務與體驗,或是買一杯咖啡,你可以去星巴克買,但你有一個開咖啡廳的朋友,跟他買還能順便過去聊個天,增加彼此的關係創造互動。
買個東西如果有附加價值,一舉多得。
購物價值觀的總結
現在買東西,我選擇買價值。
價值不是超貴、超潮,而是可靠、耐用、實用,能解決問題、提升生活的品質,這筆錢就花得非常值得。

像是最近購入的鍵盤跟工作椅,大大提升我產出的速度,也因為付出了金錢,我會更努力讓它的產出回本。(說這麼多只是想幫自己洗白XD)
反觀,在購物上就算東西很便宜,甚至是別人免費送你,可它無法帶給你更多的價值,放在家中也只是圖占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