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我想寫作,想寫部落格!!!
但每次就像小時候,打開一本新筆記,第一天寫一頁後就不了了之。
老實說,這不是你的問題,只是你沒用對寫作技巧,寫作真的蠻痛苦的,要把腦中想法倒出來,理一理、清一清,逼自己思考,是違反人懶惰特性的,而長久和自己的情緒對抗,也容易讓意志力失去彈性,反而進入放棄模式。
想穩定寫作的你,需要對的寫作技巧,即使沒有靈感,也能輕鬆達成,
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專屬寫作主題,透過寫作主題反覆練習,戰勝自己的懶惰。
寫作技巧-7 種寫作題型
日記體
許多線上高品質大產出的創作者,都是從年少時期,就養成以寫作自我梳理的習慣,寫著寫著,累積思考與文筆。
所以想開始創作的你,如果還沒想到方向,推薦你選擇日記的形式。
從生活、工做、內心情緒,做為發想主題,慢慢培養習慣,因為是在記錄內心的相法,會是無負擔、好上手的開始。
日記體特色
日記體受到歡迎是因為夠真實,在網路世界中,揭露內心真實,低潮的一面,相較起來還是比較少人做,但情緒是人人都有,自卑、無助、迷惘、追我追求與現實的牴觸,這些是最根本,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話題,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朋友、讀者產生共鳴跟互動。
以下分享幾位,我觀察到把日記體寫得出神入化的創作者,讓你能有更具體的想像跟學習對象。
● 善用日記體的創作者
其中一位李瑜是時尚編輯,他的 IG 貼文每則都是精華呀~ 非常值得一一分析研究。
他經常從自己的生活改變,講到內心起伏、價值觀轉變,最後葉配一個商品,但整則文的故事精彩、論述觀點,還是讓人看得很過癮,完全不在意葉配的存在。
● 日記體適用狀態
- 想創作,但還找不到主題
- 喜歡自我復盤、反思
- 喜歡透過文字梳理心情
- 願意自我揭露,樂於分享
寫出專屬你的日記體
創作以這種文體為主,想與他人做出差異化,建議持續鍛煉自己「說故事的能力」、「對日常事物的感受度」、「總結金句的精緻度」。
也可參考以上我分享的創作者們,看看他們是怎麼說自己的故事,底下的留言分享,都在關注些什麼,慢慢找到你自己的節奏。
清單體
你有發現嗎?
某些特定關鍵字,像是美食、台中住宿等, Google 第一頁跳出的文章都是這樣,「西門10家必吃餐廳」、「北車25個古早味小吃」,或搜尋被動投資,可能會出現「15種你該知道的被動投資」,這就是清單體。
清單體特色
讀者愛看清單體,重點在於能一次看到多項介紹、比較,省去他花時間爬文,而且數量多,容易激起人性中,害怕錯過的特性,通常會有不錯的點閱。
但也因為每次介紹項目要多,題目會受到限制,所以以清單體為主的創作,主要都是3C 開箱、書單、美食、景點、投資項目等。
若只是參考網路上其他文章,做資料的蒐集,撰寫上並不辛苦,但若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、使用心得,創作過程的辛苦度高。
建議投入前,想清楚自己是否有持續研究的決心,或對該領域的高度熟悉。
● 清單體適用狀態
- 想取得某些關鍵字排名
- 建立特定領域的專業度
● 善用清單體的創作者
這些創作者在他們領域中的關鍵字, Google 搜尋都能搶到前面幾名。像是市場先生,整理超豐富的投資資訊,佈局很多關鍵字,也奠定了自己在該領域的專業印象。
寫出專屬你的清單體
清單體因為是以資料整理為主,導致相同主題能寫的資料有限,而在你之前,可能已經有很多人寫過,要和其他筆者做出差異,建議做足競爭者分析的功夫。
了解對方哪塊的資訊不足,而你能補充哪些資訊,替讀者解決問題。
重點就是了解讀者需要哪些資訊,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
– 假設:推薦寫文案的書
多數人就是附上書名、簡介、圖片完工,但讀者能不能選到適合的書,重點是這本書的內容,適合怎樣的人閱讀。
所以在你的介紹清單中,可以再補上推薦給文案新手閱讀的原因,讀者從你這篇文章,獲得的價值就更高於前者了。
語錄體
如果你喜歡分享閱讀、課程、講座的心得,同時又想快速產出,語錄體會是一個好選擇。
這種形式是以重點節錄,以你聽到看到的句子、條列式觀點,寫下每一段的感受與共鳴,做為創作主題。
語錄體特色
語錄體是當你參與某些事後,紀錄當下有感的文字,所以在寫作上,能幫助你更游刃有餘的創作,因為靈感是來自外部的觸動,而不只是內在的反思(苦思)、復盤。
所以如果你創作常卡關,多多給自己新刺激,參與活動,一定會有大大幫助的歐~
同場加碼:創作沒靈感怎麼辦?
● 語錄體適用狀態
- 閱讀書籍、電影後,有感而發的紀錄
- 快速紀錄課程、參與活動的收穫
寫出專屬你的語錄體
如果你有參與過讀書會,你一定注意過,同一本書,每個人看到的重點都不同。
想寫出有個人風格的語錄體,可從幾個方向中做出差異,像是你擷取的脈絡是否有趣,而更有創作力的是,從這個脈絡中,你講出更多別人沒想到的觀點、整理出比別人更全面的資料說法。
重點資訊整理
雖然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,每天有接不完的訊息跟新聞,但其中有些只能算雜訊,而有些卻非常值錢,因為這些資訊可帶來獲利,所以很多人願意為獲取它而付費。
像是前不久停刊的科技導讀、財經 M 觀點、區塊勢等等,都是將重點資訊整理,並加上個人專業的觀點,作為文章的主題。
重點資訊整理的特色
常久不變的領域,素材有限,較難頻繁更新資訊,做到日更、周更。
所以創作重點資訊整理,大多要整理瞬息萬變的議題,像是「國際情勢」、「經濟局勢」、「新科技應用」等,必須追著議題時事,多方收集觀點再做總結。
創作上,在資料收集,也是非常需要下苦功的地方。
● 善用重點資訊的創作者
● 重點資訊整理適用狀態
- 你整理的資訊有價
- 對特定領域有研究熱情
- 對該領域有一定專業程度
敏迪選讀的敏迪,就花了非~常~多時間蒐集資料,報導一則國際新聞,他會同時閱讀多份國外報導,每天早上在 LINE 日更國際新聞,如果沒有超高的熱情,誰受得了呀!
寫出專屬你的資訊整理
資訊是沒有價值的,只有解讀出資訊背後的意義,才能產生價值。
上面舉例的創作者,讀者訂閱他,不只是看資訊,而是特別想看「這個人」對這些資訊的評價、見解,甚至是給予大家的行動建議。
– 舉例:提供國際財經新聞
瞭解國際經濟變動,對於投資者的價值,是能有助於超前佈署,提早從中判別出訊號,規劃安排資金的流動。
問答/錦囊型
有時候寫不出來,可能是「寫作題目太大」,一次寫完很痛苦,寫完好像哪裡不夠周全。
透過問答/錦囊型的寫作題型,可以聚焦一個重要的小主題,完整的幫閱讀者解惑,讓文章專注在討論問題與解決方法,形成一篇實用又接地氣的文。
問答/錦囊型特色
這類的寫作形式,適合垂直拓展思考的議題。從大問題開始,延伸出無數個小問題,讓你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題目,像是「職場工作的100個問題」、「寫作的10個技巧」等。
● 善用問答/錦囊型的創作者
- 得到APP裡的錦囊
- 我的寫作系列文
● 問答/錦囊型適用狀態
- 單篇範圍小,組成系列文章
- 讀者來信,問題 QA 回覆
- 夠輕量,適合做日更
- 改善寫作題目過大的習慣
寫出專屬你的問答/錦囊型
問答型的寫作,這個靈感是來自於閱讀 APP 裡,有各種專家把題問,寫成文章解答回覆,再我看完多篇文章後,發現要寫好問答型的關鍵 2 點建議:
● 問題切角的實用性
寫這種題目,除了收集別人的問題,也要靠自己去盤點。
想找到更多問題就需把「大問題切成小問題」,過程中,每個創作者的差異就出現了,每個問題的切角,會因看待事物的角度而異。
切角能越貼近閱讀者面臨的問題,寫出來的文,越能解決問題,價值也越高。
● 解答的層次跟豐富度
如果你想寫這類文章,推薦你下載得到 APP,參考裡面錦囊文章欄的形式。
看幾篇後,你會發現,雷同的議題,不同作者回答的層次,大大影響帶給你的收穫。
– 同樣談如何向老闆提離職
有的作者寫的很表淺,有的作者,從說詞、時間點、該怎麼向關係人交代都一一說明。
因為是範圍極小的主題,沒空間繞圈子,一針見血,寫出深度跟層次非常明顯。
實用操作教學
如果你有善用特定工具的專長,像是簡報製作,超會運用 Excle 等,分享操作教學,會是一個很強大的創作引流方式。
實用操作教學特色
在實操教學上分兩種,分別是「聚焦特定工具」、「經營特定種類」。
● 聚焦特定工具
需要選擇使用夠頻繁,需求夠硬的工具。像是簡報、Excle等。這兩項工具,可說是每位上班族都需要學習的東西。
● 經營特定種類
根據特定族群,持續介紹他們感興趣的工具。
像 IG 大神電商人妻,就分享了許多行銷人在製作貼文時,可以用上的好工具,而且通常都是超新的工具,而人妻把它摸透,與大家分享。
● 善用實用操作教學的創作者
● 實用操作教學適用狀態
- 你喜歡摸索新工具,有新東西上,你能快速上手,與讀者分享
- 你特別擅長使用某些工具,比別人用的聰明,做得漂亮
寫出專屬你的實用操作教學
● 求新、求快、求有趣
如果你是針對特定族群經營,要持續更新,就要一直尋找最新、最有趣,這群人會感興趣的工具,分享給他們。
– 像一開始 IG 出濾鏡時,人妻就火速分享如何製作。
– 對於行銷人而言,任何相關的最新資訊,都可以從她那邊得知,讓我認定,追蹤她一定不會錯過新消息,因為他本人也追超勤呀!
● 拆解簡單,運用又妙
會想找操作教學,表示讀者並不擅長運用這些工具,能把步驟拆解清晰,提醒容易卡關之處的注意事項,讓讀者看完,輕鬆上手,這篇文在他心中就是價值滿分了!
拋開形式,回歸創作的 2 大重點
看到這邊你可能會開始想,我要選哪種型式,
別人的文,又是哪種型式?
我想對於穩定創作的創作者們,以上的型式可能都寫過,或一篇文結合多種型式。
今天分門別類談,只是希望讓想開始創作的人,有參考規範跟方向,並了解每種型式的優劣、辛苦點,選擇最適合當前自己,能無痛上手的模式,先達到穩定創作,再自己摸索出獨特風格。
就像練功一樣,先照本宣科,但一旦熟悉了就能拋開架構,不管什麼型式,最終根本上的差異、影響力大小,回歸創作者是否具備「獨特觀點,思考力強」,以及「解決讀者問題,提供價值」。
想培養自己的思考力,歡迎持續追蹤我的文章和 IG ,一起成長進步!